雄安这3件小事,把老去的日子擦得锃亮

人老了,日子通常是越过越窄的。但在雄安,在那个叫颐养智慧养老展示馆的地方,我看见日子被一种看不见的技术,撑开了。

那里没有那种让人发慌的消毒水味,只有一种踏实感。这里有三个新玩意儿,不搞虚的,全是实打实的依靠。

1. 两分钟,机器读懂了肉身

以往看病,是折腾。排队、挂号、在嘈杂的大厅里等得心焦。

在这里,这就是一把椅子的事儿。

AI健康管理机器人,它就立在那。老人走过去,坐下。不需要抽血,也不用脱得只剩单衣。两分钟。也就是发个呆的功夫,报告就出来了。

这机器不撒谎。心脏怎么跳,血流怎么走,身体里的零件磨损到了什么程度,清清楚楚。数据是大号字体,不费眼。老人把这纸报告攥在手里,像是攥住了自己的底牌。不用去医院挤那个独木桥,身体的秘密,就在这两分钟里,被温柔地接住了。

2. 墙上那只眼,是君子

独居的老人怕什么?怕摔,怕病,怕倒在没人知道的黑夜里。

这里有个叫AI管家小优的,听得懂人话。喊一声,窗帘开了,光进来了;喊一声,灯亮了,黑跑了。

最妙的是墙上那只眼。它是个摄像头,但它懂礼貌,知分寸

在它的镜头里,你不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人,你是一个线条组成的火柴人。它不拍你的脸,不窥探你的隐私,它只看动作。如果你跌倒了,那个火柴人的姿态不对了,警报瞬间拉响。儿女的手机马上就会震动。

这才是科技的善意。它看着你,是为了保护你,而不是为了监视你。

3. 银发的角儿,重新登台

谁规定老了就只能在墙根底下晒太阳?

在多彩芳华区,墨汁是湿的,宣纸是白的,但旁边架着的手机是热的。老人们在这里成了银发网红

挥毫泼墨,提笔就是江湖。屏幕那头,弹幕像雪花一样飞,那是年轻人的喝彩。这一刻,他们不再是谁的累赘,他们是主角,是角儿。

科技搭了个台子,让那些被时间冷落的人,重新回到了热气腾腾的人群里。


这不仅仅是三个新鲜玩意儿。

在雄安,已经有53处这样的养老地界,像钉子一样扎在新建的片区里。从社区照料中心到街坊驿站,它们把这座“未来之城”变得有人味儿。

技术在这里,不是冰冷的铁,它是棉袄,是拐杖,是那盏为你留着的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