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空气一到,早晨的公园悄起来了,鸟在树梢挪一挪,湖面冒出一层薄凉,人一出门鼻子就发酸,这时候流感最爱凑热闹。老人家最怕拖,拖成高烧、肺里发紧,原本的小毛病也会跟着起哄,所以防一手,轻一半,做在前头最划算。

1. 抢在高峰前打疫苗
每年九到十一月是黄金档,打完要两三周起效,早点安排更稳。六十岁以上、有慢性病、常去医院或人群密集场所的老人优先考虑,和医生商量适合的剂型,别和去年的犹豫较劲。今年是今年,今年的防线今年立。
2. 口罩要戴对,场景要分清
去菜市、公交、医院这类人多又近距离的地方,医用外科口罩就够用,四小时一换,湿了立刻换。戴上捏紧鼻夹,耳绳不勒就行,出门一路稳,回家先洗手再碰脸。
3. 家里动一动气,湿一湿润
窗子别一关一天,早晚各通风十五到三十分钟,哪怕冷点也值当。屋里太干,鼻腔黏膜就松散了,放一盆清水或用加湿器,把湿度维持在大约一半,人舒服,呼吸道也有底气。
4. 吃得硬一点,睡得稳一点
蛋白质是抵抗力的砖,鸡蛋、豆腐、瘦肉、牛奶踏踏实实地吃,青菜和水果跟上。油炸少来,辛辣悠着点,多喝温水别让嗓子冒火。晚上尽量十点前上床,午后小憩二十来分钟,第二天的精神头就是一把护身伞。
5. 出了这些信号,别硬扛
突然高热、浑身疼、咳到胸口发紧,这不是普通伤风,拖着只会越拖越险。出现高烧不退、呼吸急、意识差、原有慢病加重,赶紧就医,别自己在家把药越吃越杂,窗口一错过,恢复就要多走弯路。
6. 小习惯撑起大保护
回家第一件事洗手,肥皂打出泡,二十秒慢慢搓干净。手机、遥控器、门把手这些天天摸的物件定时擦一遍,家里有人咳嗽就分开碗筷,毛巾牙刷各归各位。出门装两样小物件,干纸巾和备用口罩,用起来顺手,防起来不费劲。
一句云南话,落在实处才算数
云南人常说,天一亮就不冷了,意思是光靠盼不顶用,要动手。打针、戴口罩、勤通风、吃饱睡好,都是实打实的事,做稳了,心就不慌。等太阳出来,湖边走两步,看红嘴鸥贴着水面掠过,呼吸顺当,脚步也稳,冬天就没那么难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