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明五华区一家养老院的走廊里,早上6点的光线还有些昏暗。48岁的护工李姐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她要负责二楼的9位老人,其中4个能自理,3个半自理,还有2个完全不能自理。
李姐说,这份工作干了五年,从一开始的受不了,到现在习惯了。但累,真的累。
自理、半自理、不能自理,养老院住着三种老人
在国内养老机构,老人按照生活能力被分为三个等级。
能自理的老人占一部分。他们能独立吃饭、穿衣、洗澡、上厕所。这类老人住养老院,更多是为了有人陪伴,或者子女工作忙没法照顾。护理费相对便宜,一个月几百到一千出头。
半自理的老人需要协助。比如行动不便需要搀扶,记忆力衰退需要提醒吃药,洗澡时怕滑倒需要有人看着。这类老人的护理费一般在两千到三千多。
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是最需要专业照护的群体。他们可能长期卧床,依靠鼻饲管进食,大小便失禁,有的还患有阿尔茨海默病。这类老人的护理费通常在四千以上,根据失能程度不同还会更高。
根据民政部2024年的数据,全国养老机构的护理型床位占比已经达到65.7%,比前一年大幅提升。这说明越来越多失能、半失能老人需要专业照护。
一个护工照顾9个老人,缺口达到300万
李姐每天凌晨5点多起床。给老人洗脸、口腔护理、换尿垫、擦身,这一套流程下来要两个小时。然后是打扫卫生、整理内务、换洗衣物,再是喂饭、喂药。
对于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,护工要每两小时翻一次身,防止褥疮。要时刻观察老人的皮肤状况,一旦发现红肿就得赶紧处理。
54岁的护工老姜曾经对媒体说,刚开始干这份工作时,面对老人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完全接受不了,干了不到一个月就想辞职。后来是妻子劝他,这些老人也是别人的父母,也需要尊严。
目前全国养老护理人员只有约70万,而实际需求缺口高达300万。很多养老院都在招人,但年轻人不愿意来。一个护工平均要照顾9到10个老人,其中大部分是失能、失智老人。工资大多不超过5000元,工作强度却非常大。
上海一家养老院的管理者说,光讲爱心不够,这份工作的体力消耗和精神压力,很多人真的承受不了。
入住养老院需要经过专业评估
想住进养老院,第一步是身体评估。专业人员会详细询问老人的生活能力:能不能自己吃饭、穿衣、上厕所?走路需不需要辅助工具?记忆力如何?有没有传染病?精神状态稳不稳定?
评估结果决定了老人的护理等级和床位安排。而且这个评估不是一次性的。随着老人身体状况变化,评估会重新进行,护理等级和费用也会相应调整。
上海一位75岁的王阿姨去年摔了一跤后,从能自理变成了半自理状态。女儿工作忙,无法24小时陪护。母女俩坦诚交流后,王阿姨同意试住养老院。她说,自己身体虽然还行,但有护理员陪着,能让女儿安心。
家庭照护者面临的多重困境
并不是所有老人都会选择养老院。很多失能老人仍然在家里,由家属照料。
南京一项针对社区失能老人家庭的调研显示,照护者面临经济、健康、心理、社交等多重压力。全天的照顾工作让他们没有时间与人交流,社区和亲友的支援也非常有限。家庭内部还会因为照护工作的分配产生矛盾,部分照护者只能一个人承担所有责任。
请专业护工费用很高,而失能家庭的经济状况往往并不理想。照护者因为照顾老人无法工作,收入来源受限,但护理支出却在不断增加。
一位照护失能母亲的女士说,门口就在眼前,但要把坐轮椅的母亲推出去太难了。她想带父母出门,得先把轮椅搬到门外,再想办法把老人从床上转移过去。
养老机构面临的现实挑战
民政部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养老床位比2023年减少了23.7万张。养老机构的平均入住率只有45%,部分地区床位空置率超过60%。业内人士认为,养老机构需要达到60%以上的入住率才能实现盈亏平衡。
这背后是结构性矛盾。高端养老机构床位过剩、入住率不高,而普惠性养老服务却严重匮乏。东部发达城市每千名老人拥有35张养老床位,中西部县域只有22张。农村地区失能照护机构的覆盖率不到城市的三分之一。
截至2024年底,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.1亿,占总人口的22%。老年护理行业规模年均增长12%,2025年预计突破万亿级规模。但专业护理人员的缺口仍然巨大。
住养老院不是抛弃,而是另一种照顾方式。
今年3月,上海一位试住养老院的老人摔伤了腿。护工把她送到医院治疗,看到她打着石膏,护工哭得比老人还凶。老人说,护工对她的关心比儿子还要着急。
另一位老人在试住后改变了想法。他原本以为养老院就像被家人抛弃,但住进去后发现,护理员对待老人就像对待自己的长辈,让他感受到了被尊重和被爱护。
对于子女来说,把老人送到专业机构照顾,并不意味着不孝。恰恰相反,这可能是在现实条件下,让老人得到更好照护的选择。子女可以安心工作,周末去探望时也能带着轻松的心情陪老人聊天。
自理、半自理、不能自理的老人,养老院都可以接收。关键是要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机构,看护理力量够不够,收费是否透明,医疗保障能否跟上。
李姐下班的时候已经晚上9点了。但夜里她还要起来查看两次。她说,这份工作虽然辛苦,但看到老人们被照顾得舒舒服服的,心里还是有成就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