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宁7170个老人的手机里,藏着一座看不见的养老城

曹树芬今年退休了,住在安宁市金方街道。
她早上起来第一件事,不是忙着做早饭,而是先翻翻手机。打开那个叫安e养老的小程序,看看今天想约什么服务。今天她腿疼得厉害,就点了个康复理疗上门。十来分钟,门铃响了,护士和康复师提着设备就到了。
问诊、检查、按摩、拉伸,做了快一个半小时。她腿上的肌肉这些年一直在萎缩,医生说得常做理疗。以前她得自己打车去医院排队,现在躺在家里沙发上就有人来。做完了,工作人员拍张照上传平台,她在手机上点个满意就完事了。


曹树芬说,孩子平时忙得很,她一个人在家也习惯了。以前还担心这担心那,现在手机里有这么个东西,心里踏实多了。清洁、陪诊、送餐,什么都能约。


一个小程序,连着全城的饭桌和床位
安e养老这个东西,说白了就是把安宁所有养老资源都装进了手机。
全市13家养老机构、63个老年食堂、7家服务商,全在上面。老人自己会用手机就自己点,不会用的让孩子帮忙,再不行打电话也行,有客服接。想吃饭就订食堂,想打扫卫生就叫家政,想看病就约陪诊,想做康复就找理疗师。
平台上还卖一些适合老人用的东西。智能手环、健康手表、紧急呼叫器,这些设备都能把数据传到云端。家里人在外地上班,打开手机也能看到老人的心率、血压、位置。
最要紧的是那个紧急呼叫功能。手环上有个按钮,老人要是摔倒了、不舒服了,按一下,系统马上发预警,通知家属,同时联系最近的医疗机构。这事儿不是说说而已,已经救过好几个老人了。
九九祥居家医养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李璇说,她们入驻平台以后,服务范围一下子铺开了,现在覆盖城区两个街道,已经服务了一百多个老人。以前靠口碑传播,现在平台帮她们找客户,她们只管把服务做好就行。


一块大屏,看得见全城老人的一日三餐
安宁市有个城市大脑指挥中心,里面有块智慧大屏。
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各种数据:哪家食堂现在人多、哪个养老院还有空床位、哪个服务人员正在上门、哪单服务刚刚完成。客服团队坐在那儿接电话、派单子,整个城市的养老服务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在运转。
这套系统不只是好看,更重要的是管用。
每个入驻平台的商家都要经过审核,服务过程要打卡、拍照,老人要现场评价。如果哪家服务质量不行,评价一直不好,平台会把它请出去。好的留下,差的淘汰,就这么简单。
平台还想了些接地气的办法。比如用话费积分换养老服务优惠,比如派人到社区教老人怎么用小程序。很多老人一开始不敢碰智能手机,后来发现其实就几个按钮的事儿,也就慢慢学会了。


15分钟之内,服务送到家门口
安宁做这个平台,目标很明确:老人出门走15分钟,就能找到养老服务点;在家点几下手机,服务就能送上门。
这事儿一开始就没打算让单位全包,而是走市场化的路子。找了高校团队帮忙算账,服务怎么定价既让老人付得起,又让机构有钱赚。算出来的价格既不高得离谱,也不低到亏本,大家都能接受。
单位主要管三件事:审核资质、监督质量、指导价格。剩下的交给市场去跑。
平台沉淀下来的数据,后来成了调整养老布局的依据。哪个区老人多、需求大,哪种服务最受欢迎,后台一查就知道。这些数据最后会变成真实的床位、食堂和服务人员。


7170份档案,4块5一顿饭
数字听起来冰冷,但背后都是活生生的人。
平台现在录入了7170个60岁以上老人的健康档案。这些档案不是摆设,而是用来精准发放补贴、安排服务的。谁该拿高龄补贴,谁需要特别照顾,数据说了算。
吃饭这事儿也做得细。安宁给60岁以上老人每餐补贴4块5。63家老年食堂接入平台后,老人刷脸就能吃饭,钱自动扣,补贴自动算。民政部门能实时看到每一笔钱花到哪儿了,每一顿饭送到谁嘴里了。
对老人来说,就是多走几步路吃顿饭的事儿。对平台来说,是把线下的饭桌和线上的数据打通了。


5000万背后,是真实的生活
平台从今年5月开始运营,到现在:
13家养老机构年营业额加起来超过5000万。63家老年食堂年消费额超过600万。累计服务人次超过170万。
这些数字说明一件事:这个平台不是摆样子的,是真有人在用,真有钱在流动,真有服务在发生。
机构有订单,就有动力把服务做好。老人用得多,平台才能活下去。单位监管到位,市场机制有效,技术把这些都串起来,落在每个老人的日常里。


从城里到村里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
安宁接下来想把这套模式延伸到农村去。
城里已经跑通了,村里怎么办?可能是增加服务点,可能是开流动服务车,也可能是定期派人下乡。具体怎么做还在摸索,但方向是明确的:让更多老人享受到智慧养老的便利。
一座城市愿意为老年人多走几步,用数据、用心、用时间去打磨一套本地化的养老模式,安宁这两个字,对老人来说就不只是地名,而是真正的安稳和安宁。
每个老人都被看见,被记住,被照顾。这才是安e养老真正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