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十五五”养老服务咋升级?市民建言聚焦两大方向:居家养老与银发经济

上海浦东正在悄悄发生一场变化。当三分之一的户籍人口都步入花甲之年后,养老这件事,就成了家家户户绕不开的话题。咋个让老人家们在自己熟悉的屋头,就能过得舒心又体面?最近,一场被大学教授夸赞为“最接地气”的恳谈会,就把许多来自民间的“金点子”摆上了台面。

大家七嘴八舌,聊出来的不是空话,而是实实在在的经验和盼头。梳理下来,有三把“钥匙”特别亮眼,或许能打开未来养老的新大门。

第一把钥匙:远亲不如近邻,社区服务要整得“板扎”

康桥花园的负责人郁斐讲了个事,让人听了心里一暖。她那儿有个91岁的老倌倌,体重200多斤,洗澡成了全家头疼的难题。后来,子女在社区活动中偶然发现,居然有上门助浴服务,一次才65块钱。这下可好,直接包了半年,一个大心病就这么解决了。

这件事让大家看明白一个道理:社区养老,玩的就是人情味儿和信得过。与其搞些花里胡哨的,不如把基础服务做扎实。比如,让身体还硬朗的“年轻”老人和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结成对子,平时多串串门,看看有啥需要帮忙的。再把服务固定下来,整一个“服务日历”:星期二是配药日,星期五有公益按摩,每个月还有健康讲座和免费理发。这样一来,老人家心里就有底了,晓得社区这个大家庭一直都在,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,安逸得很。

第二把钥匙:谁说老了只能待着?“候鸟式”康养耍起

现在的“银发族”,思想活络得很。76岁的徐大爷就是个代表,他和老伴身体都还行,就喜欢到处克看看。为了让儿女放心,他最近参加了一个新潮的康养旅居项目。

这是个啥玩法呢?就是一家机构在全国风景好的地方都设了基地。老人家交一笔费用,就跟办了张“全国旅居卡”一样,今天想在海南晒太阳,明天想去大理看苍山,随时可以拎包入住。到了地方,再报个当地的旅行团,比自己瞎折腾省心又省钱。徐大爷的想法很简单:希望市面上多一些这样懂老年人、为老年人着想的新鲜玩意儿,让晚年生活不止柴米油盐,还有诗和远方。

第三把钥匙:老年人也需要“买手”,消费不能靠“瞎蒙”

老年人手上有钱,但花钱的时候常常犯难。国融乐养公司的项目经理王晓凌就发现,老年人需要一个专属的“消费向导”。很多商家想做老年人生意,却不知道门路。

于是,他们反其道而行之,在社区搞了个“银发超市”。这里不直接卖东西,而是像个精品展厅,把他们筛选过的、价格公道、真正实用的好东西摆出来,告诉老人家去哪里能买到正品。他们还跑到银行大堂,主动给老人家科普哪些康复辅具能申请补贴,哪些小改造能让居家更安全。为老服务,早就不是在桌上放一副老花镜那么简单了,而是要主动去挖需求,把靠谱的产品和服务送到他们眼前。

这些来自民间的声音,当场就得到了回应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表示,大家提到的远程医疗、上门护理等问题,他们都在加紧研究,力求让科技和服务跑在老人家的需求前面。

从这些讨论中能看到,一个好的养老体系,是科技、市场和邻里温情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最终的目标,就是让每一位长者都能拥有一个有温度、有品质,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