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象一下未来的世界:到2080年,全球将有约30亿老年人,65岁以上的人口会比18岁以下的人还多。这意味着人类寿命更长是好事,但社会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,比如医疗、经济和金融系统都将发生深刻变化。
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,人口老龄化将持续下去,我们可能会面临养老钱不够、社会保障体系不够灵活坚韧等问题。面对这样的未来,我们的养老金体系应该怎么改?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?其他国家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?在最近一场关于人口老龄化挑战的论坛上,很多专家学者聚在一起讨论了这些重要问题。
“先行者”遇到的挑战
欧洲和日本是全球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,也是目前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的。
日本央行前行长白川方明根据日本的经验分析说,人口老龄化可能导致生产效率下降。这是因为老年人的钱更多花在医疗上,而不是教育等其他能促进长期增长的方面。同时,如果人口总数减少,资源重新分配变得困难,比如在人口减少的地区维护公共设施成本更高,整体效率也会降低。
欧洲保险业的前负责人塞尔吉奥·巴比诺特从保障体系的角度看,欧洲大部分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年轻人缴费来供养老年人。他提到,欧洲的老龄化不仅影响经济增长,对医疗健康和保险体系冲击很大。生育率下降加上人口老龄化,欧洲人退休后平均要活21年,这让年轻人承担了更大的压力,整个体系出现了严重的收支不平衡。
中国养老金“三支柱”改革怎么走?
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,如何优化中国的养老金体系,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
目前,中国的养老金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,形象地称为“三支柱”。第一支柱是大家最熟悉的基本养老保险。第二支柱是企业和事业单位为员工建立的年金。第三支柱是个人自己存钱或购买的商业养老保险,包括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其他相关金融产品。
清华大学养老金融专家董克用指出,中国目前的养老金体系面临三个主要问题。首先,大家对第二、三支柱的重要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共识,有些人觉得只要有第一支柱就够了。其次,农村人口的养老金水平相对较低。第三,企业年金(第二支柱)的覆盖面非常窄,只覆盖了大约10%的城镇企业员工,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人,却没有企业年金。
专家们普遍认为,应对老龄化挑战,确保老年人晚年生活有保障,需要多方面努力来增加养老资金来源。
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提到,目前的个人养老金制度(第三支柱的一部分)每年缴费上限是12000元,这主要对中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年轻人有益,鼓励他们尽早开始为养老存钱,这符合国际上的通行做法。但农村和城镇在保险覆盖上差距很大,需要进一步改善。
如何让个人养老金更有吸引力?周延礼建议,金融机构应该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,提供有吸引力的长期回报。产品设计要考虑不同客户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,提供多样化的策略和选择。投资时要遵循理性原则,保证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,让他们能够获得可预期的收益。从监管角度看,政府应该对个人养老金进行战略性指导,帮助提高回报率,同时确保养老资产的安全,并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。
除了第三支柱,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覆盖率也亟需提升。董克用认为,需要简化员工加入企业年金的流程。他解释说,大公司可能已经有了,但很多中小企业很难找到管理机构,也难以让员工投票同意。因为年轻人和老年人想法不同,很难获得所有人都同意的结果。
为此,董克用建议,可以建立一个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公共平台,所有企业都可以加入。如果员工愿意缴费加入企业年金,企业就提供相应的补贴。这样就不需要员工百分之百投票通过了。
总而言之,应对庞大的人口老龄化挑战,需要我们加固养老金体系的三个支柱。通过提升个人养老金的吸引力,扩大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,并解决目前体系中存在的差距,才能为未来建设一个更稳固、更有韧性的养老保障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