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亮出3大实招,让老年生活更板扎,让困难乡亲有奔头

最近,云南的民政部门琢磨出不少新点子,核心就两件事:一是怎么让退休的老人家们生活得更有滋味、更有价值;二是怎么帮生活有困难的乡亲们,不光是给钱给物,更能靠自己站起来。咱们一起来看看,他们都做了些哪样实在事。

第一招:老人家也闲不住,整个“银龄彩云南”耍起来

谁说年纪大了就只能在家带孙子、逛公园?咱们云南的老人家,浑身都是宝。为了让这些“银发力量”活动起来,省里头直接拿出1600万,搞了个叫“云尚有你·银龄彩云南”的活动品牌。

说白了,就是鼓励身体好、有专长的退休老人出来当志愿者。他们可以去社区、学校、农村,发挥自己的余热。比如懂健康的可以办讲座,会书法的可以教娃娃写字,擅长技术的可以帮邻里修修小家电。活动特别关注“一老一小”,计划要办上百场,让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,实实在在地帮助到更多人。

光自己玩还不够,云南还跟上海“结了亲家”,搞了个“沪滇银龄行动”。从上海请来了27位经验丰富的老专家,跑到怒江和楚雄这些地方,开展了95个志愿服务项目,一下子就帮助了8000多人。这不仅是传授了技术,更是带来了新的观念。接下来,就是要让这种老年志愿活动常态化,让老人家们有更多机会发光发热,活得更精彩。

第二招:候鸟式养老?云南要让你来了就不想走

云南的好山好水好空气,全国闻名。每年冬天,好多外地的“候鸟”老人都爱来这边过冬。怎么让他们不只来旅游,更能安心住下、舒心养老呢?

为了这事儿,民政部门专门出了个方案,把路都铺好了。口号都喊出来了:要让云南人自己活得健康长寿,更要让想健康长寿的人都来我们云南!他们鼓励社会上的大公司来投资,建那种集休闲、养生、旅游于一体的大型康养中心。

光有大项目还不够,基础的设施也得跟上。民政部门投了专项资金,帮老旧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,比如安个扶手、改个防滑地面;还建了不少“老年幸福食堂”,让老人吃饭不发愁;同时也在增加带有专业护理功能的养老床位。

为了让大家看到效果,他们先在大理、西双版纳、德宏、普洱这些风景好的地方,投了差不多700万,搞了60多个旅居养老的试点。每个地方根据自己的特色,探索不同的路子。未来的目标更大,不仅要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养老目的地,还要打造成国际级的康养旅游胜地,让“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”这个金字招牌,在银发经济时代,变得更亮、更有分量。

第三招:不只是给钱给米,更要教你一门手艺

对于生活困难的群体,以前可能就是发点救助金、送点米和油,这叫“输血”。但现在,昆明的民政部门有了新想法,要从“输血”变成“造血”。

就拿家住幸福邻里小区的李奶奶来说,她七十多岁了,一个人住,腰还不好,行动不方便。现在,社区工作人员不光是定期上门帮她打扫卫生,还经常请她参加社区活动,比如大家一起包饺子。李奶奶说,现在吃穿住都不愁,还能和大家伙儿一起热闹热闹,心里头高兴得很。这种“物质+服务”的模式,让救助变得更暖心。

还有一些人,他们手脚是好的,也想干活,就是没啥技术,找不到合适的工作。盘龙区民政部门就看准了这一点,他们挨家挨户去了解情况,然后开办了各种技能培训班,像非遗手工艺、家政护理这些。

市民冯女士就觉得,来这里学习不光免费学到了手艺,还交了朋友,生活一下子就亮堂了。另一位许女士也说,现在能靠自己的双手做点东西卖钱,一边照顾家一边挣钱,当看到有人喜欢并买下她们做的手工艺品时,那种被认可的感觉,比什么都强。

这种“授人以渔”的办法,让困难群众不仅增加了收入,更重要的是找回了自信和社会的归属感,让他们从依赖救助,变成了创造价值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