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有位叫王贺胜的领导,到贵州走了走,专门去看那儿的老人过得怎么样。这一路看下来,他心里挺感慨的。他发现,贵州的老百姓对现在的养老服务,那是实实在在地竖大拇指。
当然,他也实在,没光说好话。他也看到了一些发展中的小坎坷,但他觉得这很正常,说明咱们的养老事业是在摸索着往前走。只要我们正视这些问题,信心就比什么都重要。
他觉得贵州之所以做得不错,一个关键经验就是:有主心骨。从上到下都把这件事当成头等大事来抓,各方面力量都动员起来,劲儿往一处使,最终的成果就是老百姓脸上实实在在的笑容和心里暖暖的幸福感。
那未来的养老,要怎样才能让这份幸福感更足、更持久呢?王贺胜看得很透彻,他觉得得走一条四方共赢的路子。下面这4个妙招,可以说是说到了点子上。
1. 方向盘要稳,市场来“踩油门”
首先,养老这事儿不能乱来,得有个领路人把大方向定准了,规矩立好了。这样社会上的各种力量想进来帮忙,才知道门朝哪儿开,路该怎么走。
同时,光有方向还不够,还得让服务活起来。王贺胜在贵州看到,社区里帮老人做饭、洗澡的服务特别受欢迎,相关机构忙得不亦乐乎。这就说明,把专业的事交给市场去做,不仅能把服务做得更细致,还能把整个养老产业的盘子做大,让老人们有更多、更好的选择。
2. 推广“时间银行”,让邻里温情流动起来
除了专业的服务,邻里之间的温情更是花钱买不来的。对此,王贺胜提了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子,叫“时间银行”。
打个比方,您现在年轻力壮,花一个小时帮邻居张大爷买了趟菜,这一个小时就能像存钱一样,存进您的个人“时间账户”。等将来您老了,需要别人帮忙了,就可以从这个账户里“取”出时间,换取同样的服务。这招太妙了!它能让整个社区的人情味儿都流动起来,今天我帮你,明天他帮我,大家互帮互助,谁也不孤单。
3. 科技得跟上,给养老装个“智慧大脑”
咱们现在干啥都离不开科技,养老也一样。但说实话,目前这方面还有点跟不上趟。
王贺胜建议,咱们得赶紧建一个智慧养老的大平台。这个平台就像个“超级调度中心”,用大数据把哪位老人有需求、哪个机构能提供服务,给清清楚楚地对接起来,省得大家像没头苍蝇似的乱找。这样一来,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就都上去了。
4. 农村不掉队,智能穿戴来帮忙
特别是在村里,医护人员少,服务资源紧张,这是个老大难问题。怎么办?科技又能派上大用场了。
可以大力推广那种能监测心率、血压的智能手环。老人们戴上它,身体状况就能被实时关注,一旦有啥不对劲,马上就能预警。这不光是给远方的子女一颗定心丸,更是给老人的健康上了一道实实在在的保险,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人手不足的短板。
说到底,想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充满幸福感,靠的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这种官方用心、市场出力、邻里有情、科技赋能的“组合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