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有老人,如何养老?“数智化”给出了新答案

瞧瞧我们周围,院场里、村口头,老倌老太婆是不是越来越多了?国家最近算了笔账,到今年年底,我们国家60岁以上的老年人,怕是有3.1亿了,差不多每五个人里头就有一个。人老了,身体不比从前,这是自然规律,谁也躲不掉。

这些年,国家为了让老年人过得好,确实费了不少心,养老的事也越做越有样子了。但现在情况又有点不一样,大家日子好过了,都想活得长久点、健康点,要求自然就高了。再加上现在手机、网络这些高科技到处都是,养老这件事,也得跟上趟才行。老办法不管用了,就得想新路子。

说白了,就是要把医院看病的、社区保健的、养老院照顾人的这些资源,全部都串联起来。用啥子来串?就用现在最火的人工智能、大数据这些“聪明”技术。把这些技术用好,给老年人建一个从防病、看病到康复、护理都管上的新体系,这才是让所有老年人都能享福的正经路子。这事不能光靠公家,得把社会上所有能出力的都喊上,大家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,一起把这个事情办好。
我们现在走到哪一步了?底子还是有的
说实话,我们国家在智慧养老这件事上,已经打下了不错的基础。

首先,路子越走越明白。上头有方向,下头各个地方也在想办法,形成了一套从上到下的章法。不像以前光想着推广某个新机器,现在更看重从规矩上、制度上把事情理顺,让物联网、人工智能这些好东西,能在预防、治疗、康复的每一个环节都用得上。

再一个,帮忙的人越来越多了。以前养老好像就是公家的事,现在不一样了,好多有想法的公司、热心的社会组织,还有家家户户的子女,都参与进来了。养老服务的网也铺开了,不管你是在自己屋头、在小区活动中心,还是在养老院,服务都能通过网络连通,那个界限越来越模糊了。

还有,管事情的法子也变聪明了。通过各种智能设备,老年人的健康情况随时能收集到,系统马上分析,该提醒吃药就提醒,该联系医生就联系,事情办完还会看看效果好不好。这样一来,就不是凭经验瞎猜了,而是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,决策更靠谱。
要办成这件事,还得抓好三大样
虽然进步不小,但我们也要看到,老年人玩不转那些复杂的手机应用,这些问题还是要下大力气解决。面对老龄化这个大背景,建一个聪明的、数字化的养老服务体系,是火烧眉毛的事情。这就要抓好下面三大样:

第一大抓手:把规矩定好,让大家晓得咋个整。
好的想法要变成实在的办法,就要有标准。就像盖房子要有图纸,搞智慧养老也要有一套清晰的规矩。从国家层面到我们每个社区,政策要能实实在在落下来,不能光喊口号。要明确什么样的技术是好的,什么样的服务是合格的,让所有参与进来的企业、机构都有个章法可循,大家心往一处想,劲往一处使。

第二大抓手:让市场活起来,大家一起发力。
光靠公家大包大揽是忙不过来的。要鼓励社会上的力量都进来,比如让有实力的国企去帮忙建社区的养老设施,也支持民营资本开办有特色的养老院。这样一来,老年人的选择就多了。同时,还得把养老金融搞活,比如把那个长期护理保险在全国推开,让养老金也能更好地投资增值。最终形成一个公家引路、市场唱主角、社会来补充的强大网络。

第三大-抓手:把高科技用好,给养老产业安个新引擎。
核心就是“人工智能+”。要让大学里搞研究的、工厂里做产品的、养老院里搞服务的都坐到一起来,把物联网、人工智能这些最新技术,和老年人最需要的疾病筛查、慢病管理、康复护理、心理疏导这些事情紧紧结合起来。多搞一些像“智慧养老院”这样的新模式,不只是卖一个手环、一个血压计就完事,而是提供一整套“科技+服务”的解决方案,让科技真正服务到人。

未来的方向,就是要把这些智能技术用到看病就医的全过程里。比如用人工智能帮医生看片子,让住在偏远地方的老年人也能通过远程视频看上专家门诊。把医院、养老院和社区的数据都打通,建一个统一的平台,张大爷在社区测的血压,医院的医生马上就能看到。当然,在用这些数据的时候,一定要保护好老年人的隐私,同时也要多教教老倌老太婆们怎么用这些新东西,让他们既享受到科技的方便,又能感受到人的温暖。